印江:構筑育才用才陣地 營造重才愛才氛圍
近年來,印江自治縣以責任、問題、需求為導向,建強平臺載體,優化服務環境,全力構筑育才用才陣地,營造重才愛才氛圍。如今,各類人才齊聚,把印江當舞臺,將智慧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,為該縣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,匯聚了磅礴力量。
四月的印江自治縣實驗小學,花紅柳綠,朗朗讀書聲不時從校園飄出,在五年級7班教室里,來自印江自治縣第六小學青年教師謝小琴正在跟崗。
為推動印江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,2021年,印江自治縣在實施“強師工程”試點工作中,利用全縣“三名”工作室平臺,積極實施“薪火”行動,剛從鄉鎮小學調入城區任教的謝小琴,得到了市、縣級譚恩嬋名師工作室負責人譚恩嬋的親自指導,并在工作室其他成員的幫助下快速成長,成為了縣級優秀骨干教師。
而印江實驗小學在譚恩嬋名師工作室沒有成立之前,該校教學活動,課題、培訓等卻是另一番光景。
“譚恩嬋名師工作室沒有成立之前,我們的教學活動大多數是單打獨斗,課題和教科研質量不是很理想。”印江自治縣譚恩嬋名師工作室成員任明海表示,特別是外出培訓,是以單學科為主,培訓方向單一,經費開銷很大。
如今,隨著譚恩嬋等名師工作室的陸續成立,通過定期開展“學員定期跟崗”“青藍工程”和“送培送教下鄉”活動,不斷引領鄉村教師、青年教師專業成長,為實施名優教師“薪火”行動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印江自治縣譚恩嬋名師工作室負責人譚恩嬋表示,工作室不僅吸納了11名語文骨干教師,還吸納了數學、科學等學科專業性人才,“在這個平臺中,每一位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,在課件制作、微課、智能研修、教學成果獎申報等方面,有了質的飛躍,成果輻射到鄉鎮學校后,更能實現薪火相傳。”
除了在教育領域,圍繞“四新”主攻“四化”人才需要,印江還通過差異化引才機制,制定出臺《關于推動新時代印江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》等“1+9”人才政策體系,聚焦醫療、白酒等重點領域、重點產業,先后打造省級人才基地4個、市級人才基地2個,成立市縣級“三名”工作室 13 個,在經費、人員、場地上給予專家人才大力支持。
印江自治縣委組織人才辦負責人楊爽表示:“為充分發揮專家人才的傳幫帶作用,加快培育一批優秀青年人才,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,我縣計劃用三年時間建設名師、名醫、名家工作室30個。”
2022年,印江首批10個縣級名師、名醫、名家工作室已成立,吸引103名優秀人才,主動加入提升學習,每個工作室周期內縣級給予3萬元的經費補助,保障運轉。
此外,為充分發揮人才創新創業活力,在全縣大力營造“尊重勞動、尊重知識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創造”的良好氛圍。根據《印江自治縣“優才卡”制度實施辦法(試行)》規定,該縣已連續兩年為25名各行業的優秀代表發放“優才卡”,不斷激勵齊聚印江的各類人才,將智慧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。
代方強作為2021年印江自治縣第一批優才卡獲得者,拿到優才卡近兩年來,一直不敢忘記獲得優才卡的初心和使命,他表示:“獲得‘優才卡’,對于我個人來說,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,這體現了縣委、縣政府對人才的重視,對工作的認可和支持,我也將把這種榮譽轉化為工作動力,讓牧草種植和肉牛產業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發展。”
不拒眾流,方為江海。隨著印江一項項優才政策舉措落地落實,厚植留才“新沃土”,越來越多的外縣人才在印江找到了“家”的感覺。在武陵山下、印江河畔、車間工廠、田間地頭建功立業,為奮力譜寫新時代印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。
“接下來,我縣將堅持需求導向,聚焦‘四新’‘四化’、2+N產業發展需要,以‘三名’工作室等為依托,探索建立‘師帶徒’人才培育與專家服務團服務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工作機制,持續加大五類人才和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培養培育力度,共同營造尊重人才,禮遇人才的良好氛圍。”印江自治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田茂艷說。(趙超超 鄒雪慶 王東)
責任編輯:陳虹
網友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