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營造致敬見義勇為英烈、學習見義勇為英烈、積極參與見義勇為的濃厚社會氛圍,清明節之際,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于4月1日至10日期間,在中國長安網、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微信公眾號開展“致敬緬懷、踔厲前行——2023年清明節向見義勇為英烈和犧牲人員致敬活動”。
3月29日,記者走訪玉屏侗族自治縣城區各大花店發現,臨近清明,以菊花為主的祭祀花束需求大增,市民文明祭祀意識逐漸提高,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鮮代替香燭紙錢,讓清明節更“清明”。
清明除了祭祖、掃墓和踏青,品嘗時令美味也是一大特色,特殊時節品味獨特美食,感受傳統節日的氣息,更多的是對先輩的緬懷。清明時節,青團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,南方自古就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,青綠飄香,艾葉的獨特香氣,那是一種怎樣的味道,青澀,卻又帶點憂傷,微甜的餡,翠綠的皮又有點淡淡的青草味,由于各地飲食風俗不同,除了青團還有什么呢?接下來帶大家一起品嘗專屬于清明的味道—清明節8大應季美食。
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、掃墓,還有踏青、蕩秋千、蹴鞠、打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。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,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,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,來鍛煉身體。清明節,民間忌使針,忌洗衣,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。傍晚以前,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,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。 因此,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,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,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。
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,至今仍是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。清明節古時也稱三月節,已有兩千多年歷史。公歷4月5日前后為清明節,原為二十四節氣之一。全國漢族和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過此節日。
在今天舉行的民政部2023年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,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介紹說,今年清明節是疫情防控乙類乙管之后的第一個清明節,因疫情原因3年中,許多群眾沒能回鄉祭掃故人,今年清明節群眾踏青祭掃、安葬悼念、追思親人的需求將明顯增長。清明節假期僅有一天,“時間短、流量大、空間小、密度高”的特點更為突出,清明節當天祭掃的人流量將更大。因此,各地清明節祭掃服務保障工作將面臨較大壓力,相比往年任務更重、責任更大。